close

201112071119571340  

在和仁國小與小朋友分享故事時,偶而會發生小孩間的莫名爭執;你一句我一句互不相讓,甚至怒目相視、拳腳相向。這個時候我通常都會問他們,在家裡有沒有照過鏡子?你對著鏡子生氣,鏡子裡的人會用和氣的態度對你嗎?

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,但是並不適合用在孩子對孩子身上,用於暫時安撫情緒或許可行。在這裡我們必須先來談談角色定位的問題,就行為理論來看,小孩的行為模式與情緒表達,主要的學習管道,是透過對父母的模仿。孩子和自己最親的人,很容易產生共情,父母生氣或焦慮時,甚至沒覺察到自己生氣、焦慮的時候,孩子早就表示出強烈的情緒來了。因此,父母是照鏡者,而孩子自然就是鏡子的角色。換句話說,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,你笑他也笑、你哭他也哭、你怒他也怒。

相信大部分的媽媽都會有以下的經驗:

兒:媽媽,這題我不會算...
母:這題不是昨天才教過你嗎?這麼快就忘了,你是怎麼讀書的?

兒:我就真的不會啊...
母:你以為說不會,就不用讀書了嗎?就不用寫功課了嗎?
兒:我又沒說不想讀書,是你自己說的...
母(火大了):唉呦~還敢頂嘴...好,我就再教你一遍,再不會,自己看著辦...

結果:久而久之小孩有問題不敢反映,情緒直往心裡壓,學習態度急速惡化。

沒錯,以前我陪兒子複習功課時,上述狀況也是屢見不鮮。不好的情緒爆發,甚至直接影響到在旁"觀戰"的小女兒。還好,我還算是個有所覺悟的爸爸,但在發現事態嚴重時,卻也有很長一段時間苦無良策。就在試過許多方法,狀況仍無改善時,我決定將問題的癥結點設定在自己身上,用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。

最後我發現父母的情緒竟然影響這麼大,甚至會影響到整個家庭的和諧。原來所有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種種狀況,都是受大人所影響的。明白這一點後,現在我在陪兒子複習功課時是:

兒:爸爸,這題我不會算...
我:嗯...這題我們昨天有討論過了,沒關係...你先把還記得的部分說出來,如果還不行的話,我們可以再來一遍...
  (切記,如果真要再來100遍,也一定要保持同樣的態度)

或許有人會質疑:哪有可能這種狀況下會沒脾氣,就算勉強忍耐好了,兩次就受夠了。的確,剛開始真的很難控制,不過真要忍耐,事後再默默躲到房間捶牆壁,發洩發洩就好了。

最後,提醒各位家長:不要再把所有問題的責任加諸在孩子身上,試著先調整及控制自己的情緒,孩子的改變將會讓你"大吃一驚"。

孩子的這面鏡子,你希望他是明鏡?魔鏡?或是照妖鏡?由你決定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良策 父母 孩子 控制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哈啦啦 的頭像
    哈啦啦

    哈啦故事屋-尤爸來了

    哈啦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